30分钟120均线战法(120分钟均线和60分钟均线哪个准)
均线战法---趋势线
所谓趋势线就是通常所说的120日均线,俗称半年线,有的人也称之为牛熊线。这里我们所说的趋势线可用于分时、日线、周线、月线,但如果不特别强调就仅指日线。趋势线是股市中长期走势的风向标,是绝大多数主力、庄家进退的依据,在实盘操作中对我们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在股市分析中,均线战法指的是通过计算一定时间周期内的股票收盘价平均值,从而形成一条趋势线,以此来预测和判断股票价格走势。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帮助投资者发现股票价格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史上最全的万能均线战法涵盖了攻击线、操盘线、趋势线、生命线、决策线、辅助线以及买卖点的实战应用,为投资者揭示了主力操盘的轨迹和市场趋势的指示。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均线的特性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实用均线战法推荐:结合趋势线与支撑压力线的组合战法。这种战法简单易行,能够准确判断股票的买卖点,有助于提高盈利机会。下面是详细的解释:均线的概念和分类。均线是一种技术分析工具,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股票收盘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趋势线和支撑压力线是两种常用的均线类型。
口诀一:趋势线上拐,逢低买入,如120日均线作为趋势线,上拐表示多头主导,是买入时机。口诀二:趋势线暧昧时,空仓等待突破,整理阶段不轻易介入。口诀三:决策线走平预示行情启动,若放量突破则果断买入。生命线(30日均线)突破是波段操作的信号,而主升加速点则需谨慎操作,因为风险与收益并存。
趋势线的战法 虽然使用趋势线时个人的意识比较强,但是在短期操作中,尤其是15分钟图中,用趋势线判断后市走向是比较有效准确的,尤其是遇到盘整的行情。以K线的两个最高点绘制上趋势线、两个最低点绘制下趋势线,形成一个三角形态的走势,当K线真正突破此范围,投资者可以入市交易。
成功率最高的均线战法
1、MA均线战法—顺势而为 在股票市场中一般有三种趋势,上涨趋势、下跌趋势、震荡趋势。趋势的判断一般要结合MA均线,MA均线呈多头排列时是上涨趋势,MA均线呈现空头排列时是下跌趋势,MA均线交叉纠缠时时震荡趋势。关注跟我学炒股,好好学股,天天向上。
2、口诀一:趋势线上拐,逢低买入,如120日均线作为趋势线,上拐表示多头主导,是买入时机。口诀二:趋势线暧昧时,空仓等待突破,整理阶段不轻易介入。口诀三:决策线走平预示行情启动,若放量突破则果断买入。生命线(30日均线)突破是波段操作的信号,而主升加速点则需谨慎操作,因为风险与收益并存。
3、此法成功率高,因为主力难以通过5日均量线制造误导信号,因此它被认为是可信的指标。低位抬头表明多头已经进场,低位筹码得到充分换手,做空能量消耗殆尽,后市多头占优,一轮反弹行情即将来临。
4、总结,均线战法包括五线顺下、三均线选股、买入与卖出策略、止损与止盈。掌握均线特性和应用规则,有助于在股市中减少弯路,提高交易成功率。更多均线口诀指导在文中提供,帮助理解长期、中期与短期趋势,以及均线之间的相互作用。
5、根据风险喜好不同,可以将30日均线设定为10日线或13日线,原理相同。
6、“135均线战法”,是26均线最强最绝的战法。均线一般指移动平均线,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简称MA,MA是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一定时期内的证券价格(指数)加以平均,并把不同时间的平均值连接起来,形成一根MA,用以观察证券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技术指标。
120日均线战法技巧图解
1、日均线战法技巧主要就是中长期趋势确定以及助涨助跌作用,具体以下图说明:特别是当股价跌破120日均线,在120日均线下方窄幅震荡,上方中短期均线下穿120日均线并呈现密集略微向下的时候,股价往往容易形成连续大跌之势,今年1月20号左右上证指数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2、日均线战法条件:20日均线向上运行,只有向上才有支撑力度。并且要上穿金叉60日均线;MACD在零轴上方,红色能量柱明显;金叉之后,回踩20日均线不破;短线10%左右涨幅,中线不破10日均线就可以拿到30%的涨幅,或是5%止损。
3、首先,20日均线是指在20个交易日的这一段时间内加权平均计算收盘价,而形成的一根20日均线指标,20日均线属于中短期均线。盘面或者股票价格在20日均线不同的位子,会使20日均线技术形态给出不同的信号。
4、日均线战法是怎样的?【1】股价向上突破20日均线时买入,当股价经过一轮下跌后已经跌无可跌了,股票一定会反弹。当股票经过调整向上突破20日均线并且是放量的,这就是技术上的买入点。【2】股价在长升趋势中回踩20日均线但不跌破20日均线,也是入场的好时机。
5、假如20日线从下行发展趋势变换为平滑行情的时候,代表这一时间范围销售市场平均成本开始大幅趋同化,倘若你的持股成本费正好是落在这一位置,就代表没有盈利空间。此刻,股票短线投资人可以开始积极关注,追踪剖析。
(内容来源:券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