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一周解惑:揭秘小松的全球征途与未来展望
本周关注:三一重工、中国船舶、宏华数科、捷昌驱动。
小松全球化:从出口到海外生产。小松的真正的全球化始于1970年左右,从1956年产品开始出口海外以来,至1970年为止产品都是从日本出口。站在进口国角度,推土机的成品进口需要花费昂贵的外汇,所以到了1970年左右,巴西、墨西哥政府相继提出在本国建厂,实现产品在购买国的国产化。到2010年末,小松全球有45个工厂,其中海外33个,日本国内仅有12个。在巴西,小松也经历了当地货币暴跌,通货膨胀,当地从业人员难管理,经营陷入长期的赤字,很多日本企业撤退出了巴西市场,小松坚持当地生产。1994年,公司将小型推土机的生产业务集中到巴西工厂,开始面向美洲、欧洲出口事业,并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小松又在印尼、美国、英国开设工厂,印尼工厂是为了应对“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危机,无论在哪国建厂都采取当地生产,作为当地的优良企业参与市场,为了管理培养全球小松的员工,公司制定了“小松员工准则”。
出口扩大期(1971~1985年):主要产品追赶CAT。20世纪60~80年代,CAT公司与小松的基本战略完全不同,CAT公司旨在经营内容的进化以及发展,小松是以产品开发和降本为武器,以优质服务与CAT公司竞争,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市占率。自主发动机的中型&大型推土机国产化及强势出海,推出设计思路及液压零件自产的液压挖掘机和装载机,率先量产自动驾驶矿用自卸车。小松在主流工程机械产品上与CAT的差距越来越小,相继占据本国市场主要份额并与CAT展开全球市场竞争。
海外生产扩大期(1985~1995年):发达国家建厂增多。这个阶段的转折点是“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进入升值预期阶段,全球贸易争端也日益激烈,小松开始加大海外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建设机械发达市场,即欧美市场,建厂国家及时间包括英国(1985年)、美国(1985、1988、2002年)、德国(1989、1996年)、意大利(1991年),我们认为该阶段海外建厂的主要推动力是贸易摩擦。这个阶段公司海外及日本国内销售额有缓慢增长,但整体增速并不快。
全球合并经营期(1995年至今):提质增效,创新产品。该阶段,小松在海外建厂的区域主要是成长中市场,包括中国(1995、2004年)、泰国(1995年)、印度(1998、2007年)和俄罗斯(2010年)。此外,小松加大对矿业国代理店的出资,包括南非(1997年)、智利(1999年)、秘鲁(2008年)。1995~2001年,小松整体营收基本没有大的增长,结构上,海外的营收占比提升,日本国内销售占比下降。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事业投资的减少趋势仍在继续,日本国内的工程机械进入”冰河期”,风光一时的美国经济也开始减速。2002-2007年,小松经历了营收和营业利润率的双升,从日本国内外来看,日本国内的营收基本保持平稳,营收增长几乎都来自海出口,我们认为营收端的驱动力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而成本控制是该阶段公司营业利润率提升的重要举措。该阶段,小松率先推出了康查士系统、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等重磅新品,在中国市场获得客户充分认可。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出海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包括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柳工、山推股份、恒立液压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汇率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