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周盘点:聚焦资源品龙头,产业链上游动态不容错过》
1.资源型品种更能应对不确定性,中药品牌具备长期稳健基础
原料来源、进口限制和审批特殊,血液制品、含天然牛黄、麝香的中药、中药独家品种等属于资源型品种,目前医药行业出口面临中美贸易冲突的风险,内销面临集采降价、医疗反腐等风险,而资源型品种偏向国内自费市场,企业掌握价格主动权,更能抵御政策等不确定风险。品牌中药是资源型品种代表之一,相对于化学药,生物药等,中药具有历史传承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特点,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根据《2023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共有22个中药上榜超过白酒和食品。含天然牛黄,麝香等品牌中药还具有上游资源的稀缺性,其市场供给受制于原料的供应,仅能满足部分消费人群的需求,长期具备提价的空间。以OTC为主的品牌中药,医院市场处于次要地位,零售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能为其零售端提价提供支撑,尤其是胃肠道,感冒等常用药品种,单次支出较低,品牌中药具备稳定的价格基础。
2.GLP-1需求快速增长,国产口服GLP-1快速推进
2024年5月21日,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获NMPA批准上市,诺和诺德也发布了司美格鲁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发生重大肾脏疾病事件、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的临床数据结果,GLP-1的全球终端需求在持续增长,根据诺和诺德财报,2023年GLP-1产品销售额为1467.55亿丹麦克朗,约合238.53亿美元,其中,GLP-1类糖尿病产品收入约为1231.32亿丹麦克朗(约合1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肥胖护理产品收入约为416.32亿丹麦克朗(约合6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7%。礼来的替尔泊肽销售额也达到51.63亿美元,2024年Q1诺和诺德与礼来的GLP-1的均保持高速增长。礼来和诺德诺德均增加了GLP-1产能的建设投入,但是多肽类原料药的产能建设周期较长,目前司美格鲁肽仍在美国的短缺药物目录中,为中国原料药出口提供了机遇。国产GLP-1创新药研发方面,已陆续进入临床数据读出阶段,对比已上市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国产GLP-1的早期临床数据在减重降糖给药次数展现更强的优势,未来海外授权值得期待。
国产口服GLP-1也在快速递进,目前华东医药口服GLP-1新药HDM1002已完成中国Ⅱ期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入组,考虑各家口服设计方案差异,国产新药更值得期待。
3.医药国企改革潜力持续,关注效率提升趋势
2023年年报和2024年1季报发布,医药国企整体增速显著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医药央国企,2023年扣非净利润依然保持了同比增长,同期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扣非增速为-26.11%,2024年Q1医药央企扣非增速为14.65%,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自2022年以来,医药央国企改革效率提升趋势已形成,考虑到医药央国企涉及细分领域包括医药商业、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多系列领域,国药系资产整合仍在推进中,股权激励等措施尚未推出,未来的改革的潜力仍将持续释放,净利率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4.关注部分原料品种的价格周期,需求转变增加向上弹性
2023年医药原料药出口整体承压,根据中国医保商会统计,出口额下降20.68%,出口均价单价下降24.7%,供给端过剩是导致价格承压的主要因素,但原料药各品种之间供需相对独立,依然有部分原料药品种供应格局优化,价格处于景气阶段,如硫氰酸红霉素等中间体,5月6日,有生产企业继续提升报价。2022-2023年,多数原料药品种处于降价和出清产能阶段,梳理主要的维生素品类中,VB1和VK3已经从2023年Q4开始涨价,2024年有望迎来供给的新变化,预计供给端会进一步收缩产能,提升价格;其他维生素品种近期企业停报或者提价的信息增加。需求方面,下游猪肉价格呈恢复趋势,若下游生猪养殖景气恢复,作为主要面向养殖需求的维生素品种,下游企业更有主动性去准备库存,拉动需求。
5.关注合成生物学应用中实现从零到壹飞跃的品种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的工程学,在医药、化工、食品等多领域都具有应用的空间,但从技术开发到规模化量产需要经历不断的循环优化。量产的突破,可以促使原来化学合成困难或者生物表达量低的化合物实现大规模生物制造,推动产品的商业化应用。随着收率提升,效益的突破,成本上一旦低于传统制造方法,将革新原有的产业格局。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产品从贵到廉,将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打开市场空间。
6.呼吸道检测国内市场具有壁垒,市场渗透率稳定提升
国内企业万孚生物和九安医疗先后获得甲乙流+新冠的家庭快检试剂的FDA许可,2024年将是国内企业进军欧美呼吸道联检市场的重要开端,其产品平均定价有望高于国内,市场值得期待。国内市场方面,圣湘生物和英诺特已发布2024年1季报,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再次验证了检测渗透率的提升是支撑市场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市场渗透率仍较低,未来增长具有延续性。竞争格局方面,快速增长的市场必然会吸引新企业加入,但联检产品对技术开发和临床试验的要求更高,未来呼吸道联检市场不会快速进入红海竞争阶段,而且先发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在满足医院筛查需求方面,更多样化的检测项目组合更能切合医保控费和呼吸道流行疾病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