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之家
全国站

美的闯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来源:东方财富
2024-10-25 09:12:47
摘要
  界面新闻记者 | 方诗琪  继工业机器人后,美的在机器人赛道再落一子——人形机器人,并将继续推动工业机器人与AI融合。  10月24日,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美的中央研究院设有具身智能的研发...

  界面新闻记者 | 方诗琪

  继工业机器人后,美的在机器人赛道再落一子——人形机器人,并将继续推动工业机器人与AI融合。

  10月24日,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美的中央研究院设有具身智能的研发团队,正在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聚焦于核心零部件领域。美的还会持续向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加大投入,如探索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下一代重载机器人技术。

  另据美的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美的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尝试以先行研究为主。当前人形机器人离大规模家用还有较大距离,掌握零部件核心技术是进入这个赛道的第一步。

  美的早在2017年便开始涉足机器人业务。当时该公司通过收购机器人公司“库卡”正式进入机器人与自动化市场。2022年四季度,美的完成了对库卡的全面收购并私有化。目前,库卡集团负责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的具体经营。

  此后美的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经历了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美的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

  2022年至2023年,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在10%左右。但在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9%至139亿元,主要是因为国内汽车厂商产能扩张计划暂缓及海外汽车厂商产品策略调整。

  目前,美的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汽车、3C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自动化需求较大,但也有可能存在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美的需要在客户多元化上多下功夫,以提高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

  尽管市场有波动,美的仍看好这一赛道。

  9月17日,美的成功赴港上市。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美的招股书显示,其希望在上市后三年内分拆美智光电、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相关业务,但目前暂无具体的分拆计划与时间表。

  今年以来,美的与多家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达成合作,包括大众汽车、汽车供应商BOOSTER Precision Components GmbH、蔚来、亚威股份等。截至2024年6月,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超过620台/万人,较2023年底的570台/万人有不小增长。

  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美的已完成高扭矩、短筒、集成式、定制化等四大系列谐波减速机的产品开发。该公司表示,其产品性能可满足多关节工业机器人、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使用需求,目前已具备年产8万台谐波减速机的智能制造能力。

  其已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人形机器人上,美的显然还是个“新手”。

  现阶段,美的只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不过该公司表态称,未来当市场更加明朗后,不排除进入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赛道的可能性。在此之前,美的还将面临技术、市场需求有限、同行竞争激烈等挑战。

  人形机器人是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相较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需要模拟人类的外形、动作和交流方式,这涉及到复杂的仿生学、动力学,以及更高精度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等。

  如今已有不少科技公司涉足人形机器人,但在体能、技能、智能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仍存在困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丁汉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多数单项技术不落后,但交叉创新技术水平落后明显。

  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外厂商起步更早,已抢先占据市场。例如行星减速器市场以日本新宝、纽卡特、威腾斯坦等日德厂商为主;近八成空心杯电机市场被瑞士MAXON、德国FAULHABER和瑞士PORTESCAP这三家海外厂商瓜分。

  “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是终极目标,也是最难的。”丁汉认为,对于一项技术而言,强大的市场需求是很重要的。相较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庭领域的应用,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会相对更快,特别是一些刚需行业。

  这意味着,如果美的的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用于家庭,其面临的挑战会更大,要考虑到技术的成熟度、产品性价比等种种因素。

  除美的外,不少家电企业也已布局机器人领域。其中,格力电器较早进入这一赛道,由其全资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相关业务。

  相较于美的的收购策略,格力更侧重于“自研、自产、自用”,会根据自身产业链需求开发机器人产品,并达成核心零部件的自我供应。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及船舶、钢构焊接领域,格力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认可度较高,其合作企业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国家电投等。

  格力也在积极探索更多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今年7月和9月,格力智能装备接连与欧姆龙自动化、优傲机器人达成合作,合作业务涉及轨道交通、光伏锂电、家电、协作机器人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还会通过旗下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主体平台“格力金投”,直接或间接投资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包括纵目科技、北醒光子、达闼机器人、深浅优视、杉川谐波等。

  不过,格力更关注国内市场,在工业机器人业务的国际化上不如美的。通过收购库卡,美的获得了库卡的海外渠道与市场准入优势。美的透露,今年上半年,库卡中国的海外订单同比有显著提升,其中移动机器人业务的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50%。

  还有部分家电企业则瞄准人形机器人业务。海尔智家在今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联合乐聚机器人推出了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夸父”(Kuavo)。7月,四川长虹与四川省自动化所联合研制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在绵阳投入试生产。

  但在机器人业务成为行业新增长点与转型契机前,家电企业要先挺过眼前的去库存周期。据MIR睿工业预测,2024年下半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仍将面临压力,库存高企、均价下行、机器人企业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仍将持续,行业竞争与淘汰将进一步加剧。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本站编辑:悟空)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收录的券商、游资及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或自媒体,仅供参考。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作为任何投资和交易的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大家都在看

科技重组潜力股名单出炉 仅38只!

  近期,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热点。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科技行业并购重组正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头戏。  本文全面梳理A股市场科技领域的并购案例以及发展趋势,对

仅38只!科技重组潜力股名单出炉

  近期,半导体、机器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领域的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热点。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科技行业并购重组正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头戏。  本文全面梳理A股市场科技领域的并购案例以及发展趋势,对

41%断层式领先!华为稳居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快科技10月25日消息,今日,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最新数据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223万台。  虽然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相比前八个季度明显放缓。  今年第三季度,华为稳居中国折叠屏手机

招商证券助力多家上市公司推动回购增持业务

  近期,央行正式推出回购增持再贷款细则,各大券商纷纷争揽回购增持业务。本轮回购、增持贷款新政出台以来,招商证券参与了首批回购、增持业务的推动,已助力多家央企、国企推动回购、增持业务。  今年以来,上...

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通鼎互联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长280%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郑俊婷)通鼎互联10月23日披露2024年三季度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26亿元,同比下降18.18%;归母净利润4704.80万元,同比增长279.64%。   云创数据是影响通鼎互联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

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完成首笔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10月23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实现首单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的审批,授信金额总计近2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于10月18日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

中证A500ETF景顺(159353)联接基金明日发售!市场震荡走低,资金积极布局

  2024年10月24日午后,A股三大指数持续走低,BC电池、HIT电池、PEEK材料概念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13:43,中证A500指数(000510)下跌1.25%。成分股方面涨跌互现,天孚通信(300394)领涨13.29%,烽火通信(600498)上涨6.36%,万泰生物(603392)上...

平安银行积极落地上市公司股票增持回购贷款 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当天下午,

滔搏2024/2025上半财年收入130.5亿元 以全域“组合拳”应对市场波动

  10月23日,滔搏发布2024/2025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5亿元,净利润8.7亿元。尽管收入和利润受到宏观环境影响,滔搏依然保持了稳健的现金回流,截至2024年8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金额28.4亿

前三季度营收恢复至2022年同期水平 佩蒂股份:去库周期不具有典型性,将开拓除美国外的市场

  每经记者黄海   经历了2023年的低迷后,今年前三季度,A股宠物企业迎来业绩修复。  10月23日下午,乖宝宠物(301498.SZ)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1亿元,同比增长17.96%;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