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中秋佳节洞察与前瞻:揭秘风云变幻,共赏月圆时
整体感觉:中秋前有惊无险,中秋后持续走低。在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下行周期和茅台自身周期调整“三期叠加”的复杂市场形势下,二季度茅台酒价格大幅波动,反映出市场信心的不足。从中秋节需求看,酒商出货量下滑较为普遍。基于茅台酒过节送礼、消费的基本属性未变,价格虽有下行,但公司积极采取多项手段调控,市场表现有波动但整体稳健。中秋后茅台批价依旧不稳,市场需求反馈较弱,价格下行压力仍在。
观察一:价格提前下跌,中秋旺季不旺。回顾22-23年中秋茅台酒价走势,节前两个月均表现为季节性上涨,至中秋前一周需求高峰表现后开始下跌;而今年茅台酒价提早约半个月进入下行通道,一方面与公司发货节奏有关(8月底、9月初两次集中到货),另一方面与需求疲软有关,两因素叠加导致今年价格波幅明显大于前两年。
观察二:散瓶与整箱的飞天价格差收窄。基于收藏溢价属性,整箱飞天的价格通常高于散瓶飞天,其价差多表现为200-300元。今年中秋节前,整箱飞天的批价跌幅大于散瓶飞天,导致二者价差收窄,一方面公司发货减少了1×12大箱(多拆散销售)的供应,另一方面整箱团购、送礼需求表现较散瓶个人消费、送礼需求更弱。
观察三:飞天茅台刚需,个性化产品表现弱。今年中秋节,飞天茅台在社交需求上仍具有出不可替代性,而高溢价个性化产品如精品、生肖的动销表现较弱,年份酒需求下滑明显。叠加公司发货产品的结构调整(个性化产品占比增加),个性化产品的价格也持续走低,精品批价跌破3000元/瓶、龙年生肖酒批价逼近整箱飞天。
观察四:公司采取多项手段控价,避免市场恶化。基于经销商、商超、电商、自营店、i茅台、团购客户等线上线下多样化的渠道生态,为避免酒价像6月一样出现短期大幅波动,公司对投放节奏及投放量进行合理调节:1)8月发货集中在下半月,使得8月上旬茅台批价稳步回暖;大商的9月配额分批发货,保持供需紧平衡。2)个性化产品增量,缓解飞天需求压力,并且减少大箱供应,散瓶飞天价格更平稳。3)贵州国资平台近期暂缓放货,便于货源管理。
需求压力仍在,四大预判:
预判一:价格不稳,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取决于公司调控。在“三期叠加”的复杂市场形势下,短期供需矛盾仅靠调节投放量和投放节奏只能解决“术”层面的问题,价格依然存在下行压力,解决供需适配痛点问题的转型势在必行,价格软着陆是公司相对优选。
预判二:整箱和散瓶的价差收窄,价格差可能成为历史。整箱和散瓶的价格差扩大始于2021年初的拆箱政策(公司为抑制市场价格飞涨出台的权宜之计),2021年末全面取消拆箱政策并增加12瓶/箱规格,整箱和散瓶的价格差回落至正常水平。当前行业下行,消费疲软,缩小其价格差有利于市场健康良性发展,毕竟一个空箱产生如此大价差并不符合市场规律
预判三:中秋国庆后,茅台2025年或主动降速。在上一轮白酒行业调整周期中,茅台管理层曾提出“三个转型”“五个转变”以应对发展危机,年报中也主动提及降速(2013年营收增速目标20%,2014年营收增速目标3%)。今年7月,公司半年市场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在“三期叠加”复杂市场形势下,解决供需适配痛点问题的转型势在必行,“道”的层面要主动向“新商务”转型,做好“三个转型”,“术”的层面要围绕“四个聚焦”打。我们认为,茅台调整2025年营收增速目标符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现状,有利于健康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做出与上轮周期相似的选择。
预判四:茅台酒提价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1)必要性:我们假设茅台2025年营收增速10%左右,如果仅靠量的增长,预计茅台酒投放量将接近5万吨,结合2020年基酒产能,以及近几年按照年增加2000-3000吨的投放节奏,当前消费环境下的价格压力骤增,既不利于市场信心稳定,也不利于健康可持续发展。若要实现2025年营收增速10%左右,量价齐升或是最优选择。吨价提升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二是直接提价。由于近几年的非标放量,其价格已表现出明显压力,且当前非标需求较飞天更弱,如果一味持续放量,同样也会自上而下挤压飞天价格。因此飞天提价就存在必要性。2)可能性:飞天的出厂价(及指导价)与零售价之间还有较大空间,虽然2023年11月已提过出厂价,茅台历史上也没有如此频繁提价,但茅台提价仍然具有可能性,我们认为更有可能提高指导价而非出厂价。3)可行性:1499元的指导价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形同虚设,顺势提高指导价200-300元/瓶,不仅能给公司直营体系带来营收增长,缓解经营压力,还离实际成交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结合以上观察点,我们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发展周期和茅台自身周期调整“三期叠加”下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但茅台当下也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更优的市场渠道生态和更足的风险防范韧性,基于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商业模式的稳定性,若能在调整转型中保持健康良性的持续性发展,依然是较优的投资标的,推荐贵州茅台。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不确定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消费力下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