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建筑行业新风向:化债“及时雨”如何改写建筑股未来?
(1)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及“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相关政策待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做详尽说明”。政策的积极表态,被认为是“化债”进入到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我们认为政策表述对建筑央企和地方国企来说,有利好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的商业模式有较多应收账款,建筑企业承担的角色例如重点工程、市政工程的总包方、分包方,会对应较多应收账款,通常风险可控但是还款周期较长,如果大型历史遗留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有助于建筑企业回款加快(从应收账款&票据/收入角度看,建筑央企的表现普遍优于地方国企),另外需要重点关注长期应收款及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变化。另一方面,地方资金流动性改善的预期下,新的投资周期对应新项目启动,如果是老基建项目,关系到建筑企业“老本行”,如果是新基建项目,关系到近年来建筑企业的模式转型,例如中国建筑房建业务向工业厂房的转型,中国电建从水电建设向新能源建设转型。
我们认为,地方债务周期向良性发展的拐点阶段,更应该关注“边际”改善的空间,而非仅关注存量风险敞口。我们建议结合业绩的稳健性+下游业务与财政的关联性+市值管理+股息率维度,继续重点关注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地方国企关注【隧道股份】【山东路桥】【安徽建工】【四川路桥】,园林类企业关注【蒙草生态】。
(2)梳理水泥板块对财政政策的敏感性:以全国高标水泥均价为例(单位:元/t,下同),4个阶段复盘财政宽松期间水泥价格与龙头股价表现:水泥基本面的反应会滞后财政政策,需求决定水泥的价格方向、供给决定水泥的价格弹性,而龙头股价与水泥价格高度相关。当前时点,水泥的需求与供给端均有亮点,估值或许尚未包含PPI与需求共振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从历年经验看,一是水泥基本面反应会滞后,从政策、发行债务、资金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需要时间,估计前1-2年内价格反应平淡;二是项目结构尤为关键,铁路/道路/公路/机场/桥隧对水泥拉动量明显,电力/运河/水利等用量总和偏少,中央发力着力点在超大型基建,新基建项目无论是中央投资还是地方投资,近两年在审批角度更占优;三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部分产生“投资收缩”效应,尤其受到地产需求影响,基建边际贡献较为重要,9月国新办发布会提及“国内高风险机构集聚的地区,都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改革化解方案,正在按照一省一策,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建议关注贵州、江西、浙江、江苏等省相继印发实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最后,我们看好水泥新一轮供需周期共振,缺少地产的叠加,价格弹性可能不及2016-2020年区间,但对当前水泥龙头的ROE都是边际修复,水泥板块预期差仍然较大,继续重点关注【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建材科技】【上峰水泥】【塔牌集团】。
此外,政策频发,地产链继续重点关注【中国联塑(HK)】【北新建材】【伟星新材】【兔宝宝】【三棵树】【东方雨虹】,新材料关注【山东药玻】【易普力】,建筑关注【中材国际】【中国建筑】【中国交建】。
风险提示:基建项目落地不及预期;地产政策变动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