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发声支持,头部非银机构加杠杆策略受关注
1、10月12日财政部发言的看法?
我们认为此次发言可用四点概括——有问题、有方法;有空间,有力度。投资者们不必过于拘泥于具体的金额和规模,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政策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正视问题并给出针对性政策,即蕴含了“解决问题为止”的假设。
1)“有问题”:正视困难、承认问题存在这一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态。蓝部长的发言中明确提出,“…同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此外,也允许记者提问环节使用“防范通缩风险”这样的字眼;并且提及“2022年下半年开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债务风险隐患”。我们认为,认识到问题存在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态,收入缺口、防范通缩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三大问题的明确指出也与政策基调的转向相契合。
2)“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达成预算目标,政策工具箱储备充分值得期待。蓝部长表示,“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此次发布会彰显了政策端解决问题的决心,后续政策的增量措施、增量路径均值得期待。
3)“有空间”:明确指出财政政策的空间。此次表态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我们认为,明确财政政策的空间一方面意在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更应重视的逻辑是财政政策方向性的转变,即从“收缩防范化解风险”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稀释风险”,财政政策的基调大幅转折。
4)“有力度”:明确一次性化债方案,突出“力度最大”。此次发布会明确指出,“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并且表示“这项即将实施的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于“近年来”这一定语的分歧争论较大,也凸显市场对此的预期尚不清晰,后续此路径中的具体举措仍将会有效改善市场信心。
2、扩张性的政策基调下,非银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资本市场是非银机构主战场,同样具备加杠杆逻辑
我们认为,不应该孤立的理解“化债、促销费、稳楼市、稳股市”等各项政策的效果和内容,此次政策的决策部署是一盘系统性的大棋,各类金融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次政策已经对银行机构进行部署,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明确提出“发挥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延续此次表态中“加杠杆”、“扩张性”的表述。
在这一大背景下,非银机构主要作为的方向是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目的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中提到的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为当前政策的主要抓手。
3、投资建议:重点关注非银机构的加杠杆逻辑
当前,券商已经积极参与到互换便利业务中,中信证券已经拿下第一单,规模约100亿元。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也在积极申请中。
我们认为,在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提升,指数上涨的前提下,参与互换便利业务为非银机构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能够有效增厚净利润和ROE表现。建议重点关注头部券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中国银河等,头部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
4、板块交易成交占比和拥挤度表现?
券商板块出现缩量,拥挤度小幅下降
10月11日券商板块成交额1125.7亿元,全市场成交额1.59万亿。券商板块在全市场中成交额占比7.09%,较前一交易日-1.08Pct;券商板块交易拥挤度4.98%,拥挤度较前一交易日-1.14Pct。
风险提示:改革推进不及预期;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居民资产配置迁移不及预期;量化指标判断基于往期数据,未来或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