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新锐】一周医药生物创新药盘点:热点聚焦,破局未来!
行情回顾
上周A股创新药板块涨幅排名前三位的是艾力斯(14.43%)、迈威生物-U(13.09%)、前沿生物(13.06%)。上周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排名前三位的是同源康医药-B(26.02%)、永泰生物-B(22.03%)、荃信生物-B(18.28%);跌幅排名前三位的是北海康成-B(-19.23%)、宜明昂科-B(-16.30%)、康宁杰瑞制药-B(-12.61%)。
研发进展
上周国内有8个创新药/改良型新药获批上市,6个创新药/改良型新药提交上市申请。(1)科伦博泰靶向TROP2的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治疗(其中至少1种治疗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阶段)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成人患者,该药成为在中国获批上市的首个国产TROP2ADC。(2)华东医药从ImmunoGen引进的靶向FRα的ADC药物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爱拉赫®/ELAHERE®)用于既往接受过1-3线系统性治疗的叶酸受体α阳性的铂类耐药卵巢癌(PROC)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3)华东医药引进自Kiniksa的IL-1抑制剂注射用利纳西普上市申请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冷吡啉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APS),包括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FCAS)和Muckle-Wells综合征(MWS)。(4)艺妙神州自主研发的靶向CD19的自体CAR-T细胞候选产品IM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注射液用于治疗r/rDLBCL适应症的NDA获得NMPA受理。(5)先为达生物长效GLP-1激动剂伊诺格鲁肽注射液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全球方面,(1)安进GLP-1R激动剂/GIPR拮抗剂MariTide(AMG133)一项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未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用药52周后,平均体重减轻约20%,且未出现减重平台期;肥胖或超重且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用药52周后,平均体重下降约17%,也未出现减重平台期,同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2.2个百分点。(2)阿斯利康AKT抑制剂Capivasertib联合阿比特龙和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PTEN缺陷型新发mHSPC的III期CAPItello-281研究在主要终点rPFS方面取得积极结果,OS数据尚未成熟,但显示出改善的早期趋势。
企业合作
(1)罗氏15亿美元收购PoseidaTherapeutics,加强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开发能力,主要涵盖血液恶性肿瘤领域CAR-T项目,以及针对实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CAR-T项目、Poseida的基因工程平台和相关临床前药物。(2)ArrowheadPharmaceuticals与SareptaTherapeutics达成许可和合作协议,涉及肌肉、CNS和肺部罕见遗传病的多个临床和临床前项目,双方还将利用Arrowhead专有的靶向RNAi分子(TRiM™)平台针对多达6个新靶点进行开发。
专题分析
上周,PoseidaTherapeutics与罗氏达成并购协议。Poseida专有的技术平台可使用非病毒手段设计、开发和制造富含同种异体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TSCM)的CAR-T疗法。
已获批的CAR-T产品在晚期或耐药性大B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瘤患者中展现出惊人的疗效,但已上市的CAR-T疗法均为自体产品,仍面临应答持久性差、不良反应严重、实体瘤疗效不佳以及生产高度个性化等挑战。开发来自健康供体的同种异体即通用型CAR-T产品有望提高产品可及性、降低生产失败风险、扩大适用范围、提高可扩增性,为患者提供随时可用的治疗方案,从而克服当前的多种限制因素。
通用型CAR-T疗法也面临多种问题,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的潜在风险以及体内持久性较差等。为了降低GVHD风险,通常在制造过程中利用工程化手段,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消除或减弱TCR信号转导或表达,使得CAR-T细胞无法将患者的健康组织识别为外来组织;另外还可选择TCR信号转导能力较低的T细胞,例如使用非αβT细胞(γδT细胞、病毒特异性T细胞、iNKT细胞),以及其他来源的T细胞(T淋巴细胞祖细胞/前体细胞、脐带血细胞)。对同种异体CAR-T细胞的免疫排斥主要通过CD8+T细胞识别供体细胞上的HLAI类分子而诱发,可通过破坏编码β2微球蛋白(B2M)基因而影响HLAI类分子的表达;降低CAR-T细胞排斥风险的另一种策略是进一步清除宿主淋巴细胞,包括使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抗CD52抗体、以及破坏CAR-T细胞上的CD52表达。
目前全球有数十款通用型CAR-T研发管线处于I期或I/II期临床阶段,国内布局企业包括科济药业、北恒生物、亘喜生物等。
风险提示
1、医药行业政策风险;2、产品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变化风险;3、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