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跑出加速度:智能体专题报告三深度解读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式机器人设备,将人和机械动力装置整合在一起增强人的运动能力,在医疗、制造业、军工、消费品等领域有明确的需求和广泛的应用潜力。梳理技术、产品和商业化进展,我们判断,行业正处于商业化转换的临界点,有望在短期迎来积极突破。相关投资机会不应忽视。
支撑评级的要点
外骨骼技术正从垂直领域向大众消费领域延展。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深耕,而近期谷歌和始祖鸟推出Mo/Go外骨骼登山裤,使其进入大众视野,有望在户外运动等场景切入日常消费品领域。产业的业绩释放和估值提升都有望随着C端市场空间的引入而带来明显提速。
相比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有自身优势,也较适合我国国情。人形机器人倍受市场关注,而外骨骼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一条细分赛道,也有自身价值,例如,较符合人类利益,包括在保留就业岗位、交互体验感、减少伦理冲突等方面,容易被人类使用者接受。特别是“就业友好”,即不会取代人类员工,反而是提升劳动者能力、减少劳动损伤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制造业等领域较能落地,能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多个下游场景存在刚需,应用前景广阔,规模有望与人形机器人相当。目前外骨骼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医疗(含助残、养老)、制造业(含建筑、物流)、军工航天、消费品等领域。这些下游行业都有政策、需求等方面的鼓励。例如,养老应用迎来银发经济浪潮;智能制造正在工厂中逐渐普及;户外运动容易接纳新的设备品类。根据多项第三方数据,外骨骼市场在规模和增速方面也确实和人形机器人可匹配。
AI激发技术创新,商业化进展迅速,预期后期催化充足。外骨骼机器人在硬件方面的成熟度发展较好,包括电机、电池等都已有相当的实用基础。目前新的技术突破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外骨骼训练、普适化等方面,后续还可能和脑机接口等结合。随着产品价格逐渐亲民,后续商业化进展也有望加速。未来可以期待的催化因素包括政策、用户、市场营销、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等。
投资观点
我们认为,外骨骼机器人正处于从技术成熟度到达向快速商业化转变的临界点。相比人形机器人,外骨骼行业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有可复用的产业链供应端,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外骨骼技术目前开始从硬件、控制向人工智能训练、通用化转移,同时具备脑机接口等后续技术方面的延伸空间。如果搭载操作系统和对应软件,还能够实现特定的主动运动场景。相关产品企业和产业链公司的投资价值可给予重点关注。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核心技术突破不及预期;产品商业化属性不及预期;下游景气度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