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季报亮点解读:需求攀升驱动业绩增长,研发投入加大助力未来发展
高华科技(688539)
动态
据高华科技于10月30日的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0.8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0.45亿元,同比下降25.48%;毛利率为56.41%,同比下降0.76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8.28%,同比下降8.9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0.89亿元,同比增长12.89%,环比增长7.47%;归母净利润为0.15亿元,同比下降28.36%,环比增长23.30%;毛利率为50.91%,同比下降4.4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6.54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6.35%,同比下降9.4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10个百分点。
专业领域拓展,应用场景丰富
高华科技专注于高可靠性传感器的研发,最初为装甲车辆、航空机载配套军用传感器,随后逐步拓展至航天载人航天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火箭等领域。公司产品类别也从传感器扩大至传感器网络系统,稳步推进传感器芯片、传感器、传感网络系统等研发工作及技术成果转化。此外,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如航天发动机地面数据采集系统、船用无线环境监测系统等,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及对多场景的应用能力。
合作广泛,市场占有率提升
随着商业航天的持续兴起,高华科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司持续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头部企业深化合作,除提供箭上有线、无线遥测系统外,还在火箭发动机测量系统、地面发动机试车数据采集系统、火箭发射塔架及发射场数据采集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市场占有率。
业绩稳步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航空航天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铁路投资增长、客流复苏等因素带动公司相关领域产品需求上涨。尽管归母净利润有所下降,主要由于研发费用增加和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增加,但公司净利率降幅高于毛利率,表明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扩充研发团队,提升技术实力
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积极扩充研发人员团队、提升研发人员薪酬、新增研发立项、加大募投项目高华研发能力建设项目的投入等,导致研发费用增加。公司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有所增长,主要系研发费用率增加所致。
应收账款增加,需求旺盛
公司前三季度应收账款4.36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50.14%,预计随着应收账款在04的逐步确认,或将带动业绩进一步提升;合同负债0.04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60.73%,预付款项0.06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27.68%,表明公司需求旺盛。
现金流稳定,募集资金解决产能瓶颈
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84亿元,同比增长73.01%,主要由于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研发投入增加,支付的材料采购款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
募集资金用于提升产能,增强研发实力
受益于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持续带动,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驾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公司通过IPO募集资金用于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研发实力,满足下游市场需求,扩大业务规模。
回购股份,激励员工
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并在未来适宜时机将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以构建公司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投资布局,拓展业务领域
公司积极进行投资布局,投资了南京凯奥思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抒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迅速丰富公司传感器品类,增强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并在苏州和北京分别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分别聚焦高精度传感器芯片及调理电路芯片的研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链整合,拓展业务方向
未来,公司仍将围绕主业,考虑通过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具体包括加强敏感芯片、信号调理电路方面的技术投入及对外投资,投资、并购不同品类的传感器公司,投资布局与主业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多元
传感器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消费电子等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物联网的兴起,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国产化作为传感器未来发展重要方向,将带动传感器相关技术的迭代发展以及需求的日益增长。
投资建议
1、公司发展前景向好,航空领域为新一代战机、无人机、运输机等提供配套,将受益于军机的升级换代以及“十四五”的放量;
2、公司采取军用及工业领域双引擎发展策略,随着工业领域客户对智能化需求的持续增加,将带动公司需求增加;
3、MEMS传感器中的MEMS敏感芯片设计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化率不足10%,而其中相关企业主要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对军工行业覆盖较少,公司已具备MEMS压力敏感芯片的自主设计能力,同时募投项目也在持续进行MEMS传感芯片技术的研发,未来将覆盖生产各环节;
4、公司募投项目将扩充高可靠性传感器生产能力,解决产能瓶颈,同时增加检测能力,减少委外,增厚利润;同时可关注公司超募资金的运用。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4亿元、4.61亿元、5.6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5亿元、1.01亿元、1.23亿元,EPS分别为0.46元、0.54元、0.66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30元,对应2024-2026年PE分别为65倍、56倍、45倍。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过高、结算周期过长、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等。